村口的广场上载歌载舞,不远处的天边云卷云舒,66岁的李拉木什姐坐在小板凳上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。看到记者过来,李拉木什姐起身想要让座,但被记者拦下。她指着记者手里刚烤好的土豆问:“好吃吗?这都是我们村里自己种的。”
李拉木什姐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人。当记者跟随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村里时,李拉木什姐正在村口乘凉。她年纪大了,普通话不是很好启恒配资,但相当热情,记者便与她唠起了家常。
班彦村是当地的异地搬迁村,从2016年10月到2017年3月,村里5、6社的129户484人从山上整体搬迁到了山下,李拉木什姐就是搬迁户之一。谈起以前在山上住的生活,李拉木什姐连用三个“难”来形容—吃水难,走路难,上学难。“以前山上住的是木头房子,吃水都是泉水,有时候半夜两三点都还在排队取水。”一到下雨的时候,土路泥泞得无法通行,李拉木什姐一家就会被困在山上。
得益于搬迁政策,李拉木什姐一家不仅住进了新房,生活也改变了很多。她告诉记者,现在喝的是自来水,取暖做饭用的是天然气,出门上学也不用再上山下山,“什么都方便了”!
实际上,完成搬迁的村民不仅生活方便了,收入也提高了,近些年,班彦村大力发展多种产业,促进村民整体增收。依托土族400余年传统酿造技艺,村里建起了酩馏酒坊,农户户均增收3万元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族盘绣,现在也成为畅销品。
57岁的张卓麻什姐,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盘绣传承人,也是班彦村盘绣园的负责人。“现在我们盘绣园里有10多个奶奶,以前她们没有收入,现在每人每年能收入1万多元。村里共有绣娘145人,都可以接订单,按件来收入。”张卓麻什姐说。
记者在走访中发现,班彦村现在还建成了农家乐,培育乡村旅游,村史馆也吸引不少人来参观学习。村子四周山峦苍翠启恒配资,村里老少怡然自得。有村干部告诉记者,“班彦”在土族话里就有“幸福”的意思,这里正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幸福村”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毕振山 武俊豪 邢生祥 兰德华)
广源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